您可以输入30

媒体看工行

金融时报:客户存款工行居全球首位
 

  “谁是全球存款第一的商业银行?”

    在当下,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促使全球范围内的银行都开始重新审视存款业务的重要性,并出现向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回归的趋势,银行存款这个传统业务在这样的非常时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上述提问重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记者4月14日获得的一份最新统计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截至2009年3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的客户存款余额已超过8.9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00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9500多亿元人民币,一举超越欧美和日本银行同业,成为全球客户存款第一的商业银行。如果算入金融同业存款,工行的存款则为97825亿元人民币(约合14400亿美元),更是遥遥领先。而中行、建行、农行的最新客户存款余额也已经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

    在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目前银行业存款第一的是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但它成为美国存款第一银行的原因则是因为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使其存款达到创纪录的10093亿美元。而在我国,工行基本上是以内生性发展为主而成为全球存款第一的商业银行。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工行能成为全球存款最多的商业银行,显然会引起境内外、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客户存款业务作为一项基础的商业银行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的一些银行在选择盈利模式时,出现了对客户存款的不同理解,由此全球的银行形成了两种风格不同的发展模式。一些欧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采取的主动负债模式,即不再将客户存款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转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主动发行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的方式获得资金。另外一种模式,则是以工行为代表的中国商业银行所采取的稳健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在坚持存款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一方面较好地控制存款成本,并通过理财业务分流和有效管理客户存款;另一方面努力转变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不断拓展贷款领域和调整贷款结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这两种发展模式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其形成的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同。如工行客户存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约为83%,占总负债的比重达到88%,而采取主动负债模式的欧美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基本上在50%以下。工行2008年的贷存比仅为55.6%,而主动负债模式银行的贷存比一般都在100%左右,个别银行甚至接近150%。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由于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市场流动性充足,融资成本较低,这两种模式的表现基本上是平分秋色。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迅速萎缩,采取主动负债模式的银行发现原来唾手可得的廉价资金突然间成本骤升甚至融不到了,这时一方面到期的主动负债被提前赎回;另一方面所持有的资产却无法以预期的价格变现,市场瞬间成“单边”的了,从而给这些银行带来了致命打击。而采取存款稳健发展模式的银行由于并不主要依赖市场融资,因为具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表现得非常稳定。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2008年该行实现税后利润达人民币1112亿元,比2007年增长35.2%,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实现高增长,六年中税后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37.5%。在此期间,工行各项存款增加了48000亿元人民币,保持了高速增长。

    这次危机使存款对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目前全球范围内商业银行都出现了重新重视存款业务的趋势,比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昔日投行巨头正在转变为可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商业银行集团,单一的投行模式从华尔街消失;欧洲全功能银行的典范——德意志银行收购了德国邮政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力加强储蓄存款业务。这也许算得上是一种“回归”或“校正”。

    分析人士表示,以工行为代表的中国商业银行客户存款的稳定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财富持续积累的真实反映。因为相比其它宏观经济指标,客户存款的增加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所在国居民和企业财富收入与现金流量的增加。工行能够在众多银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客户存款最多的商业银行,则要归功于其雄厚的客户基础、便利的服务渠道和品牌声誉。

  工行拥有中国乃至全球银行中最庞大的客户群体,目前工行公司客户数量达310万户,个人客户更是达到1.9亿,几乎相当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三个国家的人口总和。工商银行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个城市,办理金融业务十分方便,被存款人称为“身边的银行”。(摘自《金融时报》)
 
 


(中国工商银行 2009-04-15)